如何像电影镜头一样,体现PPT的画面感?
当我们用电影的视角去看PPT动画,会发现什么?
PPT动画大神ACE给大家带来硬核干货。
一个优秀的作品是离不开平面的,而一副优秀的平面作品也可以说是动画的基石。
平面可以传达内容故事,动画也能烘托情感。
我会在我擅长的领域里,来跟大家聊聊——
如何正确运用PPT动画?
-
画面感
-
故事感
-
节奏感
-
灵感

在动画中增加哪些细节,会让画面显得更加丰富?
▍画面感
❶ 平面构图的镜头范围
不同的镜头角度,传达的感觉是不同的,所以需要根据自己的内容确定画面的镜头范围,专业上也称为「景别」。
景别一般可分为5种,由远至近分别为:
-
远景:主要以整个空间为主,背景占据主体,交代空间。一般展现宏伟气势的。
-
全景:展现主体(可以是人或者物)与空间的关系,烘托主体中心。
-
中景:人(或物体)一半以上的画面,表达主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
-
近景:人胸部以上的景别,能表现人物表情细节,心理活动的。
-
特写:表现局部的细微变化。
我们先看这两个画面。
第一幅冲浪为「全景」。整个画面空间感很足,元素之间有很强的空间关系:
第二幅人物群像为「中景」。人物大部分出现在画面,能看到中间这个人(主体)与周围人的位置关系:
❷ 平面构图的镜头角度
当我们了解了画面构图的镜头范围,为了让构图丰富起来,还可以了解镜头角度的选取。
关于镜头角度的刻画大致可以分为6种:
-
正面:很好的把人物呈现出来,同时也通常用在登场的动画。
-
侧面:交代人物位置方向,以及描述它的进一步发展趋势。比如常见的奔跑,如果有致敬刘翔的,这个角度就可以考虑。
-
背面:给观众形成主角视角,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。将观众带入到你致敬的人物故事里。
-
平视:也就是统一视平线的角度,也是生活中常见的位置关系。比如同一水平的电脑和书。整体没有冲击感,可营造有亲和感的画面。
-
俯视:从上往下的角度。如果是一个人物,用较大景别的镜头则会感觉整个空间,人物非常渺小。如果是一群人,则是气势恢宏。这里我们根据场景去感受。

-
仰视:如果是人物,则表现人物的伟岸形象,如果是其他景物,则是展示气势磅礴。
所以,「冲浪」和「人物群像」这两幅画面又分别是什么镜头角度呢?
冲浪为背面视角,让观众有一种代入感,仿佛你也置于海浪之中,感受到画面中海浪的咆哮。
人群群像在通过正面视角把人物呈现出来的同时,还有平视的角度。平视看似亲和的镜头,配上一句有力的文案,对比鲜明,从观感上产生强烈反差感。
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到那些山区的推广海报?
就是这样的感觉,平视角度的镜头本身很亲和,但配上反差的画面内容或者再加个文案。
整个人就受不了了,我要去山区支援!!!
这就是镜头语言方式的构图。
它能传达情感,在动画设计里,每一个分镜都是有各种景别的镜头角度,我们现在打卡的一个画面就是一个分镜,现在可以回想自己的作品画面,是否传达着某个情感呢?
还是那句话:平面是动画的基石,平面成功,动画才能更加出彩。
▍画面主体
一个画面说一个东西,展示一个主体。
在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突出主体,修饰的部分就不要上位了。
❶ 通过对比关系,突出主体
在平面中我们可以通过大小、颜色、形状等元素通过对比去突出主体。
这个手法也同样适用于用在动画,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手法在主体动画中产生矛盾的变化,让观众可以持续的看下去。

(图片来源于网络)
我们可以看到画是千变万化的,但还是能清晰感受到主体。
❷ 通过空间关系,也可以突出主体
可以用一些修饰的植物,放在前景当中,它们本身是融入环境的,只要动画不抢戏,它们是不会太起眼的。

(图片来源于@Ace B站作品)
❸ 通过辅助元素,让场景更加丰富
也就是主要的动画,和其他修饰类的动画。结合自己的作品画面,想一想这个画面动起来能产生什么?
比如冲浪那个画面,动起来会产生什么?

是的,「浪花」。可以在合理范围内想象。
如果你有天马行空的想法,就可以做成超现实主义的的设计。
加上了浪花之后就是这个效果了。

仔细观察下这张Gif图,除了浪花,当动起来的时候,浪与浪之间拍打动作也是会有的画面感。
所以我把后面的几个小浪,做了不一样的动画处理——飞上来然后拍打下去。
通过添加辅助元素的动画让原来的画面感更加丰富,场景也更加还原。

如何通过动画增加画面的故事感,进行情节化或故事化渲染?
❶ 产生对比,前后烘托
换句话说,就是从开始制造悬念让观众不知道这是什么,直到最后才揭晓答案。
如果我们设计好一个画面之后,想要通过动画产生这样的情节对比,我们可以先做局部的动画,从某个特点出发,渐进的去烘托内容。
举个栗子,当画面中有一群人排排站,你能想到怎样去做动画?
大家仔细观察画面,在画面的最底部有一句话,但是因为前方的人群挡住太多了,没办法很快辨识出具体文字内容。
所以我先给手机一个特写,再给中心人物制作一个登场的动画。
从近景出发强调人物的状态,之后拉到中景,呈现完整的画面。在这之间有一个层层递进的关系。
前后一个人和人群也有了对比效,从而增强底部文字所传达的内容。

当有层层递进的手法去描述画面时,这样一个画面就会有多个画面的递进产生。

(图片来源于@Ace B站作品)
这种方法,我自己也用在很多地方,比如这个动画,它们都有一个从局部到整体的递进动画关系。
这样的效果,大家注意灵活处理,不一定要在一页里面去做,也可以多分几页去完成。
❷ 假想事件延续
也就是,在这个动作之后,会产生什么后续?
我们知道力是相互的,物体产生运动就会有力的作用,或者是产生某个事件。
这个事件TA接触的其他东西会连续收到TA的作用,而产生新的事件或者运动。
这就是连锁反应。
❸ 设定画面环境
画面所处的物理环境,力的作用、光影的作用等等。
给动画赋予情节,也是给TA一个环境作用。
TA所处的环境可以通过想象去营造,比如物理环境的下雨、下雪、日晒、风吹……等等。
所以我给「冲浪」的画面增加了一个雨天的模拟。
正面的文案+恶劣的环境,是不是可以渲染的氛围,增加冲突,让观众更直接的感受逆难而上的勇气。

赋予环境后,环境还会带来连锁反应,比如吹风的环境,就会带来一个风力,在风力的作用下就会有各种风吹草动。
比如这个动画,就是给旗帜赋予风吹的环境,让它在环境下飘舞:


动画的节奏感
在现实生活中,没有什么速度是一成不变的。
我们需要结合真实的物理环境去匹配动画,在合理范围内进行艺术的加工。
-
比如马路上的行人是什么样的状态?
-
比如在地铁中的乘客,当地铁启动和停止时分别是什么样的状态?
-
比如被风吹走的树叶是什么样的状态?
-
比如下雨天的雨落在是什么样的状态?
-
……
虽然不知道能不能用上,甚至有些画面可能都不会去制作,但平时生活中的积累不能少,TA能在你制作动画时,提醒你模拟真实环境下的运动规律。
我平时在看一些国外视频的时候,也有一些Up主会特意自己摆拍一个视频,去反复观看走路或跑步的运动姿势。
所以说,创作来源于生活。
除了真实环境物体本来的速度变化,还有一种视觉空间的速度差异。
比如「冲浪」的动画。

可以看到视觉空间的速度差异,这也是模拟视差动画的原理。
一眼望去,在我们眼中的运动,距离越近速率越快,距离越远速率就慢。
因为视差动画比较明显。
放在我们这个海同样是空间结构的画面,需要细心观察。
另外扩展一个关于缓动设置的小技能。
我们PPT动画最高的缓动就是缓动开始和缓动结束拉满的状态,涉及这类缓动的操作,我们还可以分为两段处理。
举个栗子。
要做这种缓动的效果,我们添加两段路径,第一段可以占据总路径的80%以上,设置缓动结束拉满的状态,可以适当加点缓动开始。
整体速度可以快一点比如0.2或者0.3秒。
然后第二段路径就占据整体的20%甚至比例更少点也可以,具体的看实际效果。
同样缓动结束直接拉满。动画在第一个路径完了的同时,速度可以是第一段的两倍左右,也就是0.6秒。就能有下面这种缓动效果。


动画的灵感
最终的结果,画面和动画要统一协调。
《乐夏》的这一页,这里面的扁平元素和实物的碰撞,可以对动画做不一样的处理,比如定格动画(这种动画也很适合拼贴风的设计),所以这里我用PPT函数模拟了这个定格动画的动态效果。

再举个栗子,比如常见的科技风,那科技风有哪些适合的动画呢?
从科幻片中,可以借鉴那些设备里的动画是什么形式的。比如电影「钢铁侠」中有很多类似的画面,我们平时在做PPT的时候就可以去模拟一下。

风格众多,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。
所以,不单单是观察生活,平时在看电影的时候,也可以观察电影中的动画设计,遇到合适的动画,就可以参考使用,特别是片头片尾。
所以,建议大家养成「阅片」的习惯。
-
Behance:https://www.behance.net
-
Dribbble:https://dribbble.com
-
Vimeo:https://vimeo.com
-
Pinterest:https://www.pinterest.com
-
Bilibili: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
也欢迎大家关注我的bilibili账号 @ACE哔哩
收藏后别忘记做好分类,除了网站本身收藏夹可以用以外,建议下载下来创建相应的文件夹分类保存,便于日后学习观看。
可以通过视频后期软件比如PR AE 之类的,去一帧一帧的观摩,反复的学习。
这是我自己平时的收集:
观察他们的画面分镜设计、动画效果、转场设计、内容表达……尽可能的去体会作者为什么这么做。
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,结合本次的分享内容:镜头语言、画面渲染等,去分析揣摩大神作品中的细节,化为己用。
以上,就是我本次的分享,关于PPT动画的4感:
画面感、故事感、节奏感、灵感。
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这是我本次的3页PPT动画作品:
最后送上本次的福利,以上3份PPT动画源文件~